“百姓谁不爱好官,召伯就是西周时期最大的好官!”
阳春四月,棠棣花开,翠叶白花,清芬可挹。在洛阳市宜阳县香鹿山镇甘棠村召伯听政碑前,我们见到了张长升,黑瘦的样貌,一眼就能看出是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他正在给外地客人讲解。
“召伯敬德保民、体恤百姓,千百年来深受百姓爱戴,他的精神值得所有领导干部学习。”张长升自豪地说。
在宜阳所有的村落中,论名称之美丽、历史之古老、文化底蕴之丰厚,莫过于甘棠。甘棠的得名,和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召伯密不可分。古时的宜阳,地处“秦楚孔道”和“两京官道”咽喉,武王初年,召伯在甘棠树下体察民生疾苦、安抚百姓、处理政务,深受百姓爱戴。召伯去后,百姓追思怀念而不忍伤树,并相约保护。《诗经·召南》里有《甘棠》三章,真切地表达了这种感情。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甘棠遗爱口碑传千载,召伯清风诗歌诵三章。3000多年过去了,召伯甘棠听政,已固化为一种清廉爱民的精神,纯净着人心,更引领着官风。“甘棠”成了地方官员惠政于民的象征,“棠阴”也成了清官良吏政绩的代称。
清雍正年间,河南知府张汉巡访宜阳,专程到锦屏山麓召伯祠拜谒,题写“召伯听政处”石碑并亲手栽种了十三棵甘棠树。我仔细打量眼前这块石碑,碑高2.2米、宽0.72米,碑头有双龙戏珠精美雕刻,碑身“召伯听政处”五个大字圆润流畅,端庄大气。
1990年春,因扩宽郑卢公路宜阳段,原竖立于甘棠村道旁的这块石碑被推倒,大半截埋进土里,当时张长升还是个青壮汉子,他发现后立即制止施工队,将这块碑保护起来,这一护就是30年。谈起这三十年的酸甜苦辣,张长升眼泛泪光,“不容易,最初家人朋友都说我是神经病,为了一块碑耗尽半生心血,如今召伯听政处成为河南省廉政教育基地、宜阳甘棠为世人所了解,完成了我一生的心愿。”
谈及护碑的动机,张长升说:第一这块碑是文物,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毁损了可惜;第二这块碑是召伯甘棠的历史见证;第三召伯是清官、好官,应该被万世敬仰。
朴实的话语表达了内心朴素的感情,老百姓之所以敬爱和追怀召伯,因其听断公正,更因其亲民爱民。召伯巡行乡邑,一不扰民,二不惊官,不增加地方政府和百姓负担,在甘棠树下苫个草棚就开始办公,面对面听取民声,解决实际困难,对这样的好官,老百姓怎会不欢迎、不期盼?
只有贴近群众才能听到最真实的民声,只有深入群众才能了解最现实的民生,相较那些依然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领导者,召伯不是一面最好的镜子吗?(宜阳县纪委监委 谷矿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