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今年七十五岁,最近听力越来越差了。
我和姐姐商量着要为父亲配个助听器,一切联系好了,只等父亲去测试听力,可说了几次,每次父亲都摇头推辞:“人老了,耳聋眼花,是自然规律,你们不用操心。”母亲也说:“不用配,看电视声音放大点都中了,有啥事我会跟你爹说。”你瞧,他们老俩口在这一点上倒是思想一致,但我知道,他们是不舍得让我们花钱。
父亲患类风湿十多年,手脚关节变形严重,行动不便。每次家里来人,母亲总是站在父亲身边,象个翻译官一样一字一句翻译给父亲。家里的电话也总是母亲接听,然后再俯到父亲耳边大声转述给父亲。所以虽然父亲耳聋,但有母亲在,家里的大事小事他都知道,毋庸置疑,母亲就是父亲最称职的“助听器”。
春节前夕,我们再次动员父亲。出乎意料,这一次父亲没有拒绝,母亲也附和着说:“配就配吧,你爹不帮人干点啥心里不踏实。“我好奇地问原因,母亲解释道:“前几天辉辉家的四轮车坏在了咱家门口,让你爹帮忙给修修,唉,他俩无法直接交流,我对机械不懂,说的驴嘴对不上马尾,急得你爹直埋怨,最终这车也没修好,你爹心里可难受了。”
我恍然大悟,助人为乐才是动力之源呀。打从我记事起,父亲就对机械甚是精通,最令我们引以为傲的不管是自行车还是电动车,你只要说出出了什么故障,父亲很快就能找出病因,所以全村无论谁家的车子出了毛病,都来找父亲。父亲有求必应,时常丢下手头的农活,去帮别人解决燃眉之急,而且从不收取任何报酬。父亲常说:“能帮别人一把尽量帮,咱还会点啥,不过是搭点功夫罢了。”
听到父亲愿意去配助听器,我们姐妹心里自然是高兴的。在去县城的路上,母亲说:“你爹这辈子最大的爱好就是帮别人修车。其实不光咱帮别人,别人也帮咱,有好几次,都不知道是谁帮咱把地给犁了。咱农村人就这样,你帮我,我帮你,这才是远亲不如近邻呢。配个助听器,你爹能听见了,关键时候还能帮别人一把。”
我笑着大声对着父亲说:“爹,给你配助听器,是叫你还帮别人干活呢。”这次不用母亲翻译,父亲听清了,他语重心长地说:“你爷爷当了一辈子教书先生,重家教、立家规,临终留下遗言——家要互相关爱、和睦相处,在外要积德行善,助人为乐。那时候我才十三岁,他的话我到现在还一直记着呢。”
这么好的家风家训,父亲秉持着、传承着,我们怎能丢弃!
提前联系好的配备地点,经过检测听力、配选、调试、交代注意事项等,父亲很快戴上配好的助听器。
回到家,上小学的侄女说:“奶奶,你这个‘助听器’该放假休息了,何况现在爷爷还多了我这个‘助听器’呢。”全家人都开心地笑了。(宜阳县纪委监委 王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