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期,驱车驶出临颍县城,东行约2公里,来到一个叫做“双庙”的村子。走进村口,迎面矗立着“王氏宗坊”的牌坊,顺着道路走不远,就到了村民口中的“清冢园”。所谓的“清冢园”,意为清官的墓园。明朝正德年间的监察御史王润,正长眠于此。
王润的坟茔并不大,既没有高大的墓碑,也没有苍翠的古柏,坟茔的规格似乎与监察御史这个官职并不相衬。
静立在茔冢旁,我的思绪倏然回到了400多年前的大明王朝。
王润剐刘瑾的故事,至今仍在双庙村村民中口口相传。
刘瑾作为皇宫的一名太监,凭借自小照顾武宗皇帝的优势,掌权后趁机专擅朝政,时人称他为“立皇帝”,武宗为“坐皇帝”。文武百官争相巴结、送礼行贿。王润生性刚直不阿,对刘瑾专权跋扈深恶痛绝,既不与刘瑾相交,也不行贿送礼,而且多次上书劝谏皇帝弹劾宦官,请皇帝将他们诛除。王润的“另类”行为不仅没有让刘瑾之类收敛,他们反而挖空心思、采取栽赃陷害的方式,将王润逮捕。王润在大牢受尽非人般的折磨,但依然没有向恶势力低头。刘瑾多方罗织王润罪名,终因王润的清正廉洁而无果,不得不释放王润。正德五年二月,天子朱厚照对刘瑾的专权生出了一些不满,刘瑾被逮捕入狱。但由于刘瑾把持朝政多年,众多官员与刘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满朝文武竟无人敢于审问和监斩刘瑾。关键时刻,王润挺身而出,不仅审判了刘瑾,还监督凌迟刘瑾3357刀。
千刀剐刘瑾后,王润在陕西担任副使三年。三年中,他肃清奸佞,屡平冤狱,政绩卓著。因不满朝政的昏庸,决然辞官回到家乡义学教书、资助乡邻、筑桥修路,直至终年。
凝望坟茔,我似乎听到了400年前的声音,“不准与刘瑾之类的人为伍、不准与刘瑾之族的人为亲”的遗训在耳畔回响。倾囊创办的学堂里,孩子们“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朗朗读书声也在上空回荡。
眺望远处,筹资修建的清廉桥下,一泓清亮透彻的河水缓缓流过,水面分明倒映着王润刚直的身影;祠堂正中,正气凛然的画像和“贪财偷盗者,不准入祖坟”家规赫然在目。
清明祭祖,彰显的是一种血脉传承;祭奠王润,得到的是一种精神升华。
400多年,王润从来没有离开这里,他的精神深深印刻在每一寸土地,他的遗风深深融入到每一个人的血液,他的基因正在浸入到我的灵魂深处。
慎终追远、归宗溯祖,站在这位传奇的监察御史墓前,瞬间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和坚如钢铁的勇气,这是新时代纪检监察干部应有的使命和荣光。
拂去历史的尘埃,一个个历史人物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在我心里,王润却是无数珍珠中最为坚硬、最为干净、最为透彻的一颗。我崇拜英雄,更崇拜刚正不阿、廉洁奉公、热血忠诚的英雄。
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虽然无法复制王润勇斗贪官刘瑾的故事,但心中不能没有王润的清廉、刚正、博爱,只有让这些基因注入我们的血液,奔涌不止,生生不息,才能不负监察御史留下的浩然正气!
英雄不仅在历史书卷中,还活在每个老百姓的心里!纪检监察干部,更要乐于做这个时代的无名英雄!(临颍县纪委监委 李群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