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四年秋,我走进召陵区纪委监委大院时,院里的梧桐树正落着叶子。第五纪检监察室的门牌在走廊第三间,推门看见摞满卷宗的铁柜,闻见旧纸张与打印墨混合的气息——这一年就从这里开始。
“欢迎加入纪检监察队伍,纪检监察工作专业性比较强,一定要多学多看,多体会、多历练。正好,今天下午有个案件需要去村里进行外围取证,你跟着兆源一起去吧。”薛主任几句简单直白的“欢迎语”,让我感到既期待又忐忑,没想到,报道第一天,我就要跟随前辈一起参与案件办理,这对于还是一名纪检监察“新兵”的我,是个不小的考验。
外围取证是什么?我需要做什么?我去能行吗?一路上,一个个疑问在我的脑海里盘旋。兆源哥是一位平易近人的老大哥,他看出了我的迷茫与焦虑,鼓励我不要紧张,“要用心听细心看,这样在取证中才能发现问题”,兆源哥耐心地把自己多年的纪检监察工作经验分享给我。
还记得我第一次跟随薛主任一起谈话。当事人是位区级干部,反复说着“按规定发的”。我低头记录,笔尖沙沙响,忽然听主任问:“那这维修发票、记账凭证金额刚好和你们发放津贴的金额一致?”我猛地抬头,笔录里夹着份维修发票和记账凭证,金额一模一样。薛主任不动声色地把票据往我这边推了推,那瞬间我懂了:纪监工作里,真相总藏在被折起的角落。
最难忘今年夏天那起案件。由于工作需要,我被抽调到六室参与一起留置案件的办理,被调查人是某局的一名中层干部,谈话陷入僵局。那天深夜,他忽然问:“小伙子,你说人怎么会走错路呢?”窗外小雨淅沥,我说:“就像这会儿下雨,第一滴雨偏离轨迹时没人察觉。”他沉默很久,第二天清晨交代了问题。送走他时,宋主任拍拍我肩膀:“学会等,就是成长。”
如今满一年,整理档案时又看见自己写的第一份笔录——工整却生涩,像刚入伍的新兵。而昨天写的审查报告,已能清晰勾勒出违纪违法轨迹。铁柜里的卷宗换了新的一批,窗外梧桐又黄了叶子。
这三百多个日夜,第五纪检监察室教会我的不仅是谈话技巧、取证方法,更是如何在黑白交界处坚守那份灰度认知——既相信“惩前毖后”的温度,也懂得“治病救人”的深度。纪监工作从来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而是用事实的针脚,一针一针缝合制度的裂缝。(召陵区纪委监委 苏叶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