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天中节等,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称呼和习俗最多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文化遗产的节日。端午,“端”有“初始”之意,是仲夏的开端,也是盛夏炎炎的起始。在品味端午浓浓的粽香中,让我们重新拾起端午的回忆,共话端午另一面的深情。
“夏天”:“我今天吃了几个粽子。”“什么馅儿的?”“有梅干菜肉的、排骨的,咸蛋黄的,都是老乡送给我的,我很感动,不过我还是喜欢咱们北方的甜粽子,有家里的味道。这是我和一位远在南方的老同学的聊天,这位同学毕业后去了南方某个城市,虽然相隔很远,但我们依旧联系频繁,尤其在端午节这种传统节日,更要问候一番。我们都选择成为一名公职人员,也都进入了服务基层的机关单位,平时在生活、工作上经常交流,会分享工作经验,互相帮助,也同时有一颗年轻有力量的心,在不同城市的不同岗位闪闪发光。端午将至,离乡之人思家之心迫切,不如将乡愁转化成动力,同在一片蓝天下,体验不同的端午习俗,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不失为一种新的传承。
裴城镇纪委“团圆”:印象最深的端午节,是我刚上班的那一年,那时候还在镇计生办工作,有个老伯过来办事,但又不清楚流程,老人的孩子们都在外地,家里的农活还等着他干,1997年手机电话都还没普及,他急的直抹眼泪。了解清楚情况后,我主动帮他联系到了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并陪他跑了一上午把事情办好,他连连对我道谢,拉着我的手说我一定能成为一个好党员,帮他解决了问题,邀请我到他家里去吃饭,我面皮薄,借口还有工作推托了。但晚上快下班的时候他给我送来了几只煮好的粽子,说家里穷,里面只包了糯米和红枣,这是他的一点心意,希望我别嫌弃。晚上我就着月光吃完了粽子,那是我吃过的最甜的粽子,虽然现在条件好了,各种粽子都买的到,但却远没有那几只粽子更有味道。
“冷暖自知”:孩童时代,每年农历五月初三下午,姥姥总会捧出她的百宝箱挑出五颜六色的线团为家里的孙辈们缝制香包、编五彩线,并亲自为我们戴上,叮嘱我们一定要好好戴着,这些小物件可以保佑我们健康平安。初四上午我们几个大点儿的孩子围坐一起,在姥姥的指导下包粽子,从粽叶颜色、大小的挑选到如何包裹和怎样缠绕,姥姥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解,直到全部包完粽子堆成小山。端午节当天早上她小心翼翼地拿出提前泡好的雄黄酒,为我们涂抹肚脐和耳朵边,边抹边说“雄黄一抹,百虫不叮”。做完这些就开始起锅吃香甜的粽子,这也是我们几个最开心的时刻。如今,姥姥已过耄耋之年,身体还算硬朗。我们也都为人父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奔波,回老家的次数也屈指可数,但是每到过节姥姥总会提前通知我们,过节的事儿你们都不用操心,干好自己的工作,孩子们的香包、五彩线我都准备好了,粽子你们随时到家都可以吃热乎的……
“纪宣小鱼”:小时候,因为经济条件限制,老家还没有端午节包粽子的习惯。端午那天,家家户户都提着小水桶去澧河打一桶河水,顺便在河堤割一把新鲜的艾叶。大家用河水来煮鸡蛋和当年的新蒜瓣,听老年人说吃了河水煮的蒜瓣就会败毒,而艾叶也能够祛毒和驱虫,有了这“一清一白”,身体就不会遭受病毒的侵袭。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我们也要在思想上、行动上守好廉洁底线,清清白白,做一个“百毒不侵”的人。
“郾纪琪米”:端午节,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吃货”,我觉得粽子这种食物才是这个节日最有代表性的标识。糯米为馅、竹叶为包、彩绳为结,无论是小火慢煮的过程,还是大快朵颐的享受,米粒的甘甜、竹叶的清香始终伴随左右。由物及人,新时代、新征程,我们也要像粽子一样,保持内心的纯净,坚守初心使命,勇于奉献担当;要善于强化自身“武装”,自觉净化“三圈”,坚决抵制不良诱惑的侵蚀;要严守各项法规法纪,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