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故事|高尚的灵魂
来源:源汇区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022-06-14

我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父亲曾经是一名教师,后来转行去了企业,母亲则在教师岗位直到退休。这样的家庭,在当时的农村很受尊重。  

一路走来,我们姐弟俩沐浴着父母的谆谆教诲茁壮成长,父母教我们做人的道理、处事的原则,教我们拼搏进取、看淡得失,教我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等。虽然家族没有专门的家风家训,但是这平日的点滴却如涓涓细水,能聚沙成塔。而今抬头仰望,“高尚的灵魂”五个大字在塔尖上面熠熠生辉。

是的,父母所能教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们能拥有高尚的灵魂,在人生的道路上可以坦荡行走。

因为追求灵魂的高尚,就要修身养性。小时候,家里最多的就是书,各种各样的书,有父亲年轻时的手抄书,母亲教学的工具书,适合儿童阅读的童话故事书、成语故事书,还有各类名著、各种连环画,父母总是尽最大能力给予我们读书学习的机会。在他们的引导下,我们在懵懂的年龄便懂得了孟母三迁的苦衷、孔融让梨的美德、精忠报国的赤诚、西天取经的执着,也热衷于培养每本书籍中主人公的各种优秀品质,天马行空地自我代入,不断锻炼自己的修养、端正自己的品性,让精神和灵魂在优秀文化的洗礼中徐徐升华。直到现在,我们姐弟俩家中,仍然是随处可见书籍,我们依然行走在修心修德的道路上。

因为追求灵魂的高尚,就要与人为善。“出门在外,能帮人一把就帮人一把。”这是母亲最爱挂在嘴边的一句话。90年代初,农村经常会有说书的、玩杂技的,他们其实都是背井离乡的“乞讨者”。记得有一次,一名说书人到我家乞讨,因为相同的爱好,与父亲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于是父亲便邀请他小住几天。临走时,不仅给他送了粮食,而且还满足了他张口借钱的愿望。当时弟弟还小,埋怨父母不应该给他钱。父亲有些愧疚地说:“我看他知识渊博,应该是讲信用的人,像他们出来卖艺的可能真有难处。”母亲则显得很平静地说:“不管别人怎样,我们只要做到问心无愧就行,这样,人活着才踏实、安心。”几十年来,父母的话始终萦绕耳旁,我们也始终秉承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原则,自己把每届学生、每位学生都视为己出,诲人不倦、疼爱有加;弟弟则在岗位调整后依然帮助曾经的贫困家庭,我们的孩子看到别人有困难,也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因为追求灵魂的高尚,就要安心恬荡。“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只要努力过、奋斗过就行。”父亲作为老牌高中生,经常用哲学观点教育我们。于是乎,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注重内心的平和与安静,看淡名利、看淡得失、看淡身外之物。教书育人几十年,我时刻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在平时的工作中,不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更注重学生的品行教育。弟弟在体制内工作,也因为埋头苦干、清心寡欲深得领导和同事好评。时至今日,我们姐弟俩对吃的、穿的、用的依然以简单、实用为主,从来不盲目追求一些“高大上”;对待工作尽职尽责,对待荣誉淡然置之,做人做事光明磊落、云淡风轻。

因为追求灵魂的高尚,就要于家为国。霍去病二十出头就马踏匈奴、封狼居胥,让大汉民族有了“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的底气;周恩来少年期间就胸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抱负,打响南昌起义第一枪,成为万民敬仰的好总理。“没有国就没有家”,这是我们从小就明白的道理。高尚的灵魂一定是与民族大义紧密相连的,在而今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中,我们虽轻为一粒尘埃,却依然时刻仰望和追随着头顶的日月星辰,依然满怀对国家的满腔热血,依然把听党话、跟党走作为凝聚正能量的源泉。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更要传承勤诚精神,不忘初心。停课不停学,居家亦传教。虽然教学的阵地变了,但育人的职责不变,居家隔离的日子里我依然圆满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去年元旦节前弟弟刚做完手术尚未开始进主食,因为某项紧急工作,连夜赶赴二十多公里的乡下,彻夜未眠,圆满完成了组织安排的任务。

关于家风,还有很多值得去总结和提升,但无论如何总结和提升,“高尚的灵魂”始终如发光的灯塔,指引着我沿正确的航线持续前行!(源汇区许慎小学 闫伟丽)

版权所有:中共漯河市纪委 漯河市监察委员会
地址:漯河市祁山路6号 邮编:462000
备案证号:豫ICP备05010841号
访问次数: 次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