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隔离的日子里成长,沐浴亲情、友情的阳光,懂感恩也要做爱的光,要把时间的黑暗照亮……”4月10日是临颍县在召陵隔离人员解除隔离的日子,东城怡和家园隔离点工作人员在后期打扫房间的时候,看到1724房间墙壁上贴着一张感谢信。
十四天前的赛跑历历在目。3月28日中午,区委安排我负责东城怡和家园集中隔离点工作。29日凌晨2点,临颍县第一辆转运车赶到。持续40多个小时,陆续接收482名隔离人员,其中126名是14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如何保障孩子们的健康、生活、学习成为摆在我面前的重中之重。
隔离点设施老化,没有空调、电视,网络信号时断时续,隔离人员一度牢骚满腹。区委书记李湛现场办公,安排连夜调运床铺,准备书籍、收音机等学习用品。30日晚上,区长史耀星给我打来电话,“我已经给市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网通公司的负责同志协调赠送流量,你抓紧对接”。
保障顶满格,奏响大合唱。纪委书记李卫缺联系两位心理学专家,驻点开展心理健康服务。4月4日晚上,副区长程咏梅在微信中看到一位家长手机数据线损坏,连夜联系送来。就这样,孩子们基本的生活学习条件得到保障。
把隔离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这是我和战友们的共情点。每天早晨,微信群的温馨提醒送去一束阳光,让孩子感觉到有很多人和他们在一起。孩子生日到了,都会收到特别祝福,度过简单而又快乐的生日。4月5日是一个小朋友11岁生日,负责这个楼层的医护人员亲自为他做了一个“大白”蛋糕,他的母亲发抖音感谢。4月2日晚上,我们正在召开每日工作例会,突然接到哭诉电话,一名4岁小朋友在床上玩耍,不幸摔伤胳膊。我们一边安抚孩子母亲情绪,一边紧急与医院联系。凌晨1点45分,医生在负压救护车厢内诊断为肘关节脱臼,关节很快复原。
对思想上有问题的孩子,及时提供帮助疏导,抚平惊慌和恐惧、驱散烦躁和焦虑。米某4岁的孩子刚来时看到条件差非得回去,同车工作人员劝说两个多小时。下车后孩子又哭又闹,她本人在微信群发自己要崩溃的信息,投诉到市长热线。我多次和她联系沟通,驻点监督员胡贺彦把女儿的电子书送给她,联系隔离点的家长视频对话,交流教育方法。慢慢的,认可取代了埋怨,投诉演变为感谢。
隔离作为一种难忘的生活方式,对孩子充满考验。如何帮孩子们战胜焦虑,创造美好,成就未来?我们在隔离点建立网格,以临时党支部为引领、隔离人员志愿者队伍为依托、驻点功能服务组为保障,建立网格化服务群,形成快捷精准闭环的服务体系。考虑到隔离点孩子们生活枯燥缺乏交流,我们组织开展“云赛场”,101名小朋友选报书法、绘画、歌曲、戏曲、舞蹈、诗歌、朗诵等作品,进行线上才艺比赛,助力孩子们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克服困难、学会表达感恩,在逆境中展示出乐观阳光的生活态度。“我们虽然看不见你们的容颜,但永远会铭记你们的无私奉献!”刘宇帆小朋友写了一首诗:“山花天洒满,把盏敬苍天,瘟疫步步退,英雄家家还。”
微笑面对每一天,感恩有加,珍惜当下,这些变化让家长感到孩子们一夜之间长大了。一位家长给我发来微信说:“平时工作忙,陪伴孩子很少。这次和孩子共同创作,提升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对家长也是一种成长。”还有一位孩子的母亲在一首诗里写道:“那座城、那盏灯、那扇窗,世界那么多人,我们没有被忘记,我们在一起,不怕疫情多狂,静待花开时,握住心中方向盘,寻觅花眼笑。”
两位家长的感动也让我有所感触: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从入驻的怨声四起到如今的连声赞誉,我和我的团队,还有漯河这座城市也在成长,勇敢坚定,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共情共心,才是我们战胜困难突破困境的成长密码。(召陵区纪委监委 董海权)